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> 人才培养 -> 实践教学 -> 正文

艺术与设计学院21级22级美术学专业2025年春季写生考察

发布日期:2025-04-03  来源:   点击量:

2025年3月17日至27日,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1级、22级师生一行50余人,以“汲传统之韵,绘自然之美”为主题,跨越川、滇、桂、湘四省,展开了一场为期十一天的艺术写生考察之旅。从巴蜀的文化底蕴到滇西的秘境风情,从桂林的山水画卷到长沙的历史积淀,师生们在行走中触摸艺术的脉络,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探寻创作的灵感,最终满载收获而归。

此次考察以成都为起点,师生们首日抵达后便迅速投入对巴蜀文化的深度研习。在四川博物馆、成都博物馆及四川省美术馆中,汉代陶俑的雄浑质朴、川派书画的灵动飘逸、藏羌民族艺术的斑斓色彩,成为学生们理解传统美学的重要窗口。锦里古街的烟火气息与建筑形制,则为速写与色彩练习提供了生动的场景。乐山大佛的巍峨庄严震撼人心,佛龛雕刻的细节与山体结构的层次,成为素描课程的绝佳范本;黄龙溪古镇的青石板路与明清木质楼阁,则让学生们在写生中感受古建筑的空间韵律与岁月肌理。

随着行程深入滇西,艺术探索的视角转向民族文化的原生之美。玉龙雪山脚下,云杉坪的苍翠林海与蓝月谷的碧波潋滟,激发了油画创作的灵感,高海拔地区变幻的光影与冷色调的微妙层次,让许多学生突破了既往的色彩表现定式。束河古镇的静谧与双廊白族民居的彩绘艺术,则带来另一重启发——白族匠人以几何纹样与自然意象构建的装饰语言。大理古城的苍山洱海之间,师生们以水墨铺陈云卷云舒,以油画捕捉浪涛光影,在写生中体悟中国山水画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真谛。

转赴桂林后,艺术实践的重心转向自然美学与地质奇观的对话。芦笛岩溶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,在摄影镜头下呈现出抽象绘画般的肌理;象鼻山的倒影与漓江的晨雾,则成为水墨写意的天然范本。这场“以天地为师”的实践,不仅锤炼了技法,更让师生重新思考中国山水美学中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内涵。

行程尾声的湖南博物院之行,为考察注入了厚重的历史维度。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流畅线条、漆器纹样的精妙构成,与学生们在西南地区采集的民族艺术符号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;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塑与浩荡湘江,则引发了关于公共艺术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激烈讨论。至此,从传统到当代、从自然到人文的艺术思辨,在最后一站完成了闭环。

回顾十一天的行程,这场跨越四千公里的艺术远征,不仅是一次技法与视野的突破,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。此次写生考察亦暴露出高海拔写生适应性不足、跨学科资料整合效率待提升等问题,但正是这些挑战,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必须扎根大地、直面现实。

艺术从来不是画室中的闭门造车,而是对生命与世界的深情凝视。当学生们在雪山之巅挥洒颜料,在古镇巷陌捕捉光影,在博物院中对话历史时,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法精进,更是一颗对文化敬畏、对自然共情、对时代思考的赤子之心。此次考察虽已落幕,但它点燃的艺术星火,必将延续在每一幅即将诞生的作品之中,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、本土与世界的桥梁。